15自017. 鍾才元、林蔚芳_從新移民子女之族群認同談教育與輔導人員之積.pdf 農氏瓊
61084064I
新移民子女的文化認同
在臺灣,雙親都屬強勢族群的一 般兒童,在族群認同過程中並不會有太多的困擾與困難,但對新移民子女而言,族群認同卻可能是一個充滿掙 扎的歷程,且不利於其對母方族群的 認同。
首先,新移民子女成長過程主要與父方族群互動,可長時間與近距離地認識父方族群,學習其文化。臺灣又是父系社會,子女有從父姓的習俗,大多數人會習慣的認定新移民子女就是臺灣人,不管這些兒童本身如何感想。相對的,這些小孩極少與母 系親戚接觸,對母方族群與文化相當 陌生。
其次,母方族群的語言(如越南 語、泰語等)在臺灣處於弱勢,不像 美國的雙族裔者,父母雙方族群至少 還使用共同的語言。尤有甚者,有不 少新移民在家裡不被鼓勵或被禁止使 用母語與小孩交談(馮涵棣、梁琦涵, 2008)。許多新移民子女因而聽不懂、 也不會說母語,或即使聽得懂、卻不太會說。語言乃通往族群文化的主要工具,在母方族群語言極端弱勢且又不被鼓勵學習及使用的情況下,這些兒童也無法透過語言產生對母方族群文化的認同。
再者,普遍存在於社會上或學校 裡有關新移民的刻板印象或偏見也是 一個極大的干擾因素。研究顯示,大 眾媒體對新移民或其配偶常有負面描述(李國基,2008;林開忠、張雅婷, 2003;張敏華,2005;夏曉鵑,2001, 2005;蔡臺鴻,2009)。新移民子女或 直接接觸這些報導,或輾轉從親戚、 鄰居、老師與同學的口中得知這些負面描述;有些甚至會從祖父母或父親口中聽到不利於其母親的負面批評 (李國基,2008;楊艾俐,2003)。至於新移民子女本身,他們在學校或社區裡也常有被污名化的經驗,如被同學稱呼為「越南仔」、「混血兒」,媽媽被取笑為「菲傭」等(李國基2008)。 在整體社會環境對他們的母親不友善的氛圍下,這些學生不免會感到難堪與難過,有些人因而不認同母親的國家,甚至有不認同母親的情形(楊艾 俐,2003)。
Comments (0)
You don'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.